close

話說之前送子鳥送來了一個Lensbaby寶包

是個乳臭未乾的假TiltShift鏡Composer

所以這幾天有空沒空就會拿他棉來試拍拍

P3296796.jpg  

P3296807.jpg  

是用f/1.8用普通模式下去拍的

P3296832.jpg  

這是接了Composer再用藝術濾鏡模式去拍,感覺使用了兩層的濾鏡

自己覺得效果還滿好的

 

然後,今天試著掛了micro鏡(14x)非常簡潔的小巧說明書是說最近可以到5cm

雖然olympus自己出的可以近到2.4cm,但其實我已經覺得超近了耶天哪!

有種要掉近花盆裡的錯覺了,這麼小的數字差距人類的視覺真的能辨別嗎?

而且對焦的時候突然明白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句話的意思

只要稍微小小動到一下原本對好的焦點就跑掉了,連呼吸都要很謹慎

(好吧也可能是我粗手粗腳人)

P3306847.jpg

P3306849.jpg

P3306846.jpg  

P3306851.jpg

這個其實是陽台地板的灰塵,但拍起來很像沙礪,然後不知道為什麼,我突然好想使用顯微鏡看東西喔!

攝影這個科技真的是改變了人類觀看的方式啊!

 

最近在看《觀看的實踐》這本書,其中一章節提到了關於攝影發明與透視法之間的關係,透視法是將觀

眾設定為單一視線而主體清晰的技法,而攝影是依循著這樣的視覺傳統所發明的。

攝影術發明之後,印象派的繪畫方式則企圖打破單一觀眾與視線的觀看傳統,而採取了一種具有時間的

流動性、游移性的景物構成。我只是突然想到,其實過去我們對於攝影的好壞判斷,扣除掉曝光適度與

構圖的問題,我們也很常用是否主題有”對焦”來決定,攝影影像的好壞似乎是建立在於清楚表現主題

的功能上,其實人類的視覺很常是一種散漫隨意的游移,一種全面性的接收,通常我們在受到某些刺

激或專注某種事物才會將視覺集中在某一點上,聽覺與嗅覺亦然。

 

 阿哩阿紮胡亂亂講了一堆,其實我只是在想,會不會其實渙散的失焦的照片才是更貼近我們人類平時的

視覺再現呢?(而且現在台灣的人類近視那麼多)

最近看到一些討論鏡頭光圈的文章,我在想,其實光圈最大的搞不好是人類的眼睛吧!畢竟適應之後,

儘管在相當黑暗的空間,只要有一點點的亮度,人類還是能辨識一些形象的。(但其實如果是針孔成像,

擺個十小時再黑暗也是能看的到的~啊~好複雜啊我到底想表達什麼啊)

我想,與其說攝影是將人所見給完美的紀錄及再現出來,我反而覺得攝影是提供人類觀看經驗的另外一

 式吧!這些各式各樣的方式,屏除主觀與美感的條件後,應該是沒有優劣之分的。

 

說到眼睛的觀看這個,其實我ㄧ直很好奇,為什麼市面上從以前到現在,只有"魚眼"這種鏡頭,而沒有

"貓眼"、"螳螂眼"、"刺蝟眼"、"馬眼"之類的鏡頭呢?好想知道世界上有無研究人類以外生物視

覺的學科喔!我想應該有的吧?畢竟人類也算充滿好奇心的動物啊!

 

 

 一定是因為Lensbaby拍出來實在太糊了

我才會胡亂想一通吧

不過不管怎摸樣真的滿好玩的

我很喜歡

 

 

--結束--

 

老師的教學網我常常上不去

這篇可以當作這週的讀書心得嗎?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lensbaby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a110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